中国最新五年规划预示着中国可能会从依赖出口型经济进一步向国内消费型经济转变,将国内消费作为经济的增长引擎。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创新能力令人喜忧参半。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如何解决是评估中国能否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
中国经济正在向增加创新的目标迈进,并且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不再只是将其他国家和地区设计的产品拿到中国大批量生产。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从2004年的1.25%提高到2008年的1.5%,而这段时间内中国GDP增长迅猛,由此可知,研发支出的增长应更加令人惊叹。虽然中国的研发支出不太可能实现“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占GDP2%的目标,但其占全球研发支出的比例已高达12%。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研发支出的主体正从政府控制的研究所向大中型企业转变,后者的研发支出占中国研发总支出的60%。尽管外资企业总是抱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但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有近1500家,这些研发中心的开支占到中国总研发开支的7%。
电信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尤其显著,从市场上就可见一斑。华为和中兴两家公司全球市场份额的增加已不再仅依靠“价格战”,而是通过低价与创新相结合。举例来说,华为研制出了堪称世界第一的100G技术,可实现大量数据的长距离无线传输。
总体来说,中国2010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可能会首次超过美国。
不过,尽管中国在创新方面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但是大多数行业创新缺失了可能更为重要的“发明式”创新。目前,中国很多最棒的商业创新,除对新的实物产品进行开发外,都是在开发创造性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阿里巴巴建立的一种基于网上平台的新的商业模式,将中国小型生产商与国外的买家联系起来。
中国式创新的薄弱点仍然存在,在消费者电子产品领域,创新往往缺乏独创性。中国企业往往是对韩国和日本开发的产品进行改良,而不是开发全新的产品。在仔细研究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十分罕见,尤其是针对中国以外的消费者。中国企业仍然太频繁地凭借“还算可以”的产品扩展全球市场份额,而不是以全新产品开拓市场。
实际上,中国没有理由不渴求这种全新的创新。迄今为止的证据显示,在适当的激励下,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都渴望直面挑战,为全球市场开发产品。而政策上的支持将会释放这种创新的能量。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作者:麦肯锡公司亚洲区负责人 欧高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