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号

“三网”融合的历史性突破

发布时间: 2010-02-02    来源: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决定。这一决定,不仅兑现了温总理2009年首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承诺,更将10年来一 直横亘于电信和广电两大行业之间的森严壁垒打开一个巨大的缺口。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必然给技术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中国经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首战告捷之后,开始在扩大内需,尤其是创造基于三网融合的文化消费需求方面寻求突破,并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网融合的需求10多年前就已提出,旨在避免网络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并受到技术进步的强烈推动,但事关广电、电信两家行业的核心利益以及更高层级的舆论管控问题,三网融合的美好愿景长期停留在“远景”的层面。“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规划(计划)中都提出过三网融合。“十一五”规划中这样写道: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去年3月,记者在全国政协会上采访时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郑新立时,郑委员还在大声追问,三网融合提了10多年不能落实,究竟谁在阻碍三网融合?10个月后,言犹在耳,广电与电信“双向”进入的大门却已徐徐打开。
  一把钥匙打开N把锁
  研读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快三网融合的决定,从试点到全面推进,步骤谋划之详,“双向”要害把握之准,令人印象深刻。专家认为,这将是一个从宏观经济、广电产业、电信产业、文化产业到消费者方方面面都会受益的多赢决策,堪称“一把钥匙打开了N把锁”。
  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三网融合短期内将对上游设备提供商带来直接利好,有线电视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将让网络接入和内容消费市场更加繁荣,并催生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兴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扩大消费内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网融合堪称是一支奇兵。据有关专家预测,三网融合可带动6000亿~7000亿元的投资和消费,并增加20万个就业岗位。
  对于广电行业而言,不仅获得进入市场容量更大的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机会,在自身优势市场也获得三年的“保护期”。“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这使得有线电视网通过网络双向化和数字化改造后,可以打电话乃至上网。仅在宽带用户的争夺方面,以美国为例,有线电视运营企业就占据了优势地位。2009年,美国宽带用户约6900万户,其中有线电视运营商宽带用户约3800万户,电信运营商用户约3190万户。
  对于电信行业而言,“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以及“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的表述,不仅给此前局部地区试点的IPTV、手机电视等业务带来了规模发展的曙光,也为宽带网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各类三网融合业务的发展,无不需要文化创意、包装、制作等人员的参与。在运营商对优质书籍、动漫、视听等内容的争夺中,内容产业的版权收入有望大幅提升。这无疑将刺激我国演艺、创意人才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
  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在信息通信的接入手段上,还是在文化内容产品的获取上都将获益。比如20M高带宽可挟“高清网络电视”的威力加速进入家庭,而有线电视上网也可以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电信必须迎接挑战赢未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三网融合政策的当天,国内众多有线网络股就以逆势上扬对此作出反应,次日更继续高开。而涉及宽带等网络设备制造的A股上市公司烽火通信、中天科技、长江通信和特发信息均大幅上扬。以联通为代表的电信股却波澜不惊。
  从股市的反应不难看出,在多数人眼中,此次三网融合历史性突破的重大利好,首先是有利于广电运营商,其次是数字电视网络改造相关设备厂商,对电信运营商而言,似无实质性利好,顶多机遇与挑战对冲,打个平手而已。而分析人士认为,电信运营商恰恰是以暂时不那么对等的代价,换取了进军电视内容市场的“半张门票”,尽管尚有不确定性,但大门已经打开,前景非常广阔,而眼前,则更多地需要面对挑战。
  从短期看,目前广电与电信双方相互进入的政策思路的确是“非对称”的,对广电倾斜明显,带有强烈的广电主导色彩。广电获得电信增值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经营权,IP电话和互联网接入是两个最重要的业务,而电信获得广电节目的“传输”权,而不是“播控”权。因此,对电信企业翘首以待的IPTV而言,谈实质性利好为时尚早。在为期三年的试点阶段,广电的市场蛋糕无疑是加大了,而非试点地区的广电市场则受到了保护,电信必须作好新增市场极其有限,而既有市场将受到巨大冲击的准备。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试点地区的广电不能再以部门政策阻止IPTV的进入。
  从长期看,三网融合政策的大方向是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的,有线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条件、运营能力接近,谁能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节目或服务应用,谁的市场化生存能力强,谁才会笑到最后。电信在企业实力、用户规模、技术成熟度、技术进步潜力、市场化运作能力等方面相比广电占有明显优势,这使得在三网融合初期采取一定程度的“单边”保护主义有其合理性。尽管FTTH(光纤到户)尚未普及,但电信网均能实现双向功能,而广电网双向网络占比约20%,仍在大规模改造之中。电信企业解决市场化的问题,花了10余年的时间,经过了四次电信改革,才形成了三个全业务经营的电信企业。广电系统的网络现在连“一省一网”都还是一个目标,要建立一个具有全国规模、高度市场化的广电“大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何况,广电拿到期盼已久的电信业务经营权,并不意味着就能顺利运营,后面还将面临一系列网络改造资金的筹集以及互联互通等瓶颈。总而言之,试点之后大规模的三网融合,比的不是牌照而是市场竞争能力。那种单纯因为广电有了电信业务牌照就视为“狼来了”的想法,是过于短视的。
  值得注意的是,1月13日的国务院决定还指出,2013年至2015年,要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新型监管体系。结合全球其他国家三网融合的经验看,内容制作和网络运营最终需要分开。这让人们对三网的监管机构最终某种程度的融合抱有期待。IPTV、手机电视是电信业在三网融合方面的主要切入点,但这两个市场的规模说到底,取决于监管体制的理顺和发展思路的根本变化。当顶层政策设计的思路更多地着眼于平衡广电、电信两大行业,局部产业的发展就很难彻底放开手脚。这是历史进步的代价,但毕竟三网融合的大门已经打开,新的时代已然来临。
  (胡虎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上一篇:电信业进入新竞争时代
2010年五大领域有望突破
下一篇:两个阶段有序推进 五项工作全面启动
解读三网融合破冰新政